海鲈是广东的特色水产品种,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养殖顶级规模的海水鱼。珠海市斗门白蕉镇是我国最大的海鲈养殖与加工产区,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闻名遐迩的“白蕉海鲈”。2011年白蕉镇获得“中国海鲈之乡”称号,2019年珠海被授予“中国海鲈之都”称号。2021年,白蕉海鲈养殖面积超3万亩,总产量近15万吨,产值近30亿元,成为珠海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张靓丽名片也是乡村“希望鱼”。随着海鲈鱼深加工技术的不断的提高,产品不断丰富,白蕉海鲈产业将迎来百亿规模。
记者走访白蕉昭信村一带,路上随处可见养殖水塘,增氧机运转工作着,在出鱼时间,还能看到往来的车辆人群。“中国海鲈之乡”、“中国海鲈之都”有着怎样的发展历史?它在打造品牌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呢?
海鲈, 学名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又称白花鲈、鲈子鱼、板鲈、青鲈、七星鲈、鲈鱼、寨花。由于其繁殖和生长在沿海,有别于淡水生长的加州鲈等,故又称海鲈。海鲈主要分布于我国、日本、朝鲜沿海,为太平洋西北沿海特有种,产量居我国海水养殖鱼类之首。海鲈适合在淡水池塘、海水池塘、网箱、内陆盐碱滩等多种水域养殖。
珠海市斗门区地处珠江出海口,区内35万亩耕地均为珠江冲积土围合而成,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咸淡水资源丰富,是远近闻名的“渔米之乡”。在斗门,水产业已成为该地带动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优势产业,海鲈就是斗门最负盛名的优质水产品之一。海鲈养殖起源于斗门区白蕉镇,在白蕉镇养殖面积最大,产量最高,而且白蕉镇出产的海鲈味道特别鲜美,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又被流通商贩和本地的农民称为白蕉海鲈。据《斗门县渔业志(1991-2000》记载,上世纪八十年代,斗门区白蕉镇新沙村在省、市水产养殖专家的论证和倡议下大胆试养,在经历了人工孵化海鲈幼苗,海水网箱养殖和淡水养殖两个阶段后获得成功后,迅速扩大海鲈养殖面积,一跃成为全省最大的海鲈养殖示范村。
在广东珠三角一带都有吃海鲈的风俗习惯,海鲈肉质、清香,没有腥味,肉为蒜瓣形,最宜清蒸、红烧或炖汤。广东人认为,清蒸的海鲈才能保持其原汁原味的新鲜,其肉质才能保持细腻。产业化后的海鲈加工产品日趋多样化,格式烹调菜式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老百姓的餐桌,成为了广大群众最爱吃、最深入民心的一道菜。
海鲈作为珠海市名优特产品,一直得到珠海市和斗门区政府的引导、扶持和保护,早在2006年和2007年,珠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和珠海市农业局共同制定了《无公害食品白蕉海鲈的养殖技术规范》和《白蕉海鲈》这两个珠海市农业区域标准, 完善了标准体系, 建立了长效发展机制。2009年“白蕉海鲈”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后, 逐步推动海鲈养殖业向完整产业链方向发展。2011年,斗门区白蕉镇又通过了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专家组的评审,获评为“中国海鲈之乡”;2019年白蕉海鲈获得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珠海市获得“中国海鲈之都”称号;2020年白蕉海鲈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名单公布,白蕉镇的昭信村以较大的产业规模成功入选。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斗门区白蕉镇打造了全国最大的海鲈生产基地, 养殖面积3 . 2 万亩, 年产量达12.31万吨,超过全国的60%,“全国每10条海鲈7条来自白蕉。”
目前,白蕉海鲈产业在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带领下,通过“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基地+渔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形成鱼种、饲料、渔药、流通、加工、质量安全、品牌塑造、技术服务配套完善的全产业链,一二三产综合产值逾百亿,有望打造成为广东乃至全国现代渔业最具特色、最具规模、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品牌之一。
近年来,白蕉海鲈的一二三产综合产值一直上升,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和出口到日本、韩国和欧美等国家,为农民致富、农村增收提供了有力帮助。目前产业已形成“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发展格局及完整产业链,海鲈一二三产业有力带动辐射周边从业人员达数万人,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带动、小农户深度参与的运营机制。
为促进海鲈产业的发展,斗门从多方面入手。在种苗方面,力图建立白蕉海鲈良种繁育体系,解决苗种退化问题。珠海市斗门生态农业园将联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科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以区河口渔业研究所及本地种苗企业为载体, 开展“ 产学研合作”,形成具有规模效益的本地良种繁育体系,并构建河口区白蕉海鲈繁育产业体系。在产业布局方面,引进第三方检验确认白蕉海鲈水质环境、饲料与鱼苗等品质,塑造海鲈品牌形象,提供安全、安心、优质的品牌鱼,使消费的人能获得健康、无毒、高质量的白蕉海鲈产品。在创建机制方面,建立企业、农民组织、农民良好合作机制,企业、农民组织及农民间要有良好默契及共识,以达到产量控制的目的;企业需完全做到保价收购,以获得农民的信赖;农民需依照标准生产作业流程养殖,使质量稳定,方有助于企业销售,进而打造精品白蕉海鲈品牌。
斗门区地理位置优越,邻近港、澳、珠三角等地,目标客户即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高收入消费族群。斗门以整体产业链共同创建白蕉海鲈品牌形象, 建设以白蕉海鲈综合加工生产基地、物流集散基地建设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为核心的白蕉海鲈加工物流园区, 发展涉及种苗、养殖、饲料供应、综合加工、物流仓储、出口贸易等的特色水产全产业链。白蕉正建设海鲈加工物流园,引进强竞供应链、诚丰优品产业园、绿兴冷链物流中心、国通之山产业园、国际鲜活水产品加工贸易中心等水产品加工、冷链物流项目,加强海鲈加工能力。
为打造白蕉海鲈品牌,斗门实施多种宣传形式,加大品牌推介力度。通过规范包装设计,统一品牌形象,挖掘白蕉海鲈文化内涵,研究白蕉海鲈营养价值、品质特点、烹调方法等并印制宣传画册,开展媒体采访报道等形式的广告宣传和产品推介活动等。通过白蕉海鲈文化节、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亚太水产养殖展览会、亚洲海鲜展等平台推介产品和企业,进一步促进品牌知名度提升。
2021年,白蕉海鲈品牌网络活动周暨第四届白蕉海鲈旅游文化嘉年华在白蕉镇举行,14家海鲈采购商现场签约,预采购超2亿斤,约占白蕉海鲈全年养殖量的70%,采购额超20亿元。现场还有2021中国海鲈预制菜十佳企业颁奖仪式,白蕉镇数十家海鲈加工食品企业把本地优质的水产原材料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强的预制菜产品,成功开拓了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的预制菜市场,部分产品更是出口到国外。
斗门通过构建海鲈产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发展及完整的产业链格局,有力带动辐射周边从业人员达5万人以上,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带动、小农户深度参与的运营机制,带动2000余户农民人均增收2万多元。白蕉海鲈已成为了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鱼”、乡村振兴的“希望鱼”。
去年年底,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广东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草案)》,条例草案设置“产业高质量发展”专章,明确要重点扶持发展现代种业、农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海洋渔业等产业,更为海鲈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期待白蕉海鲈抓住机遇,更上一层楼。
继续统筹各方力量,深化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健全乡村信用体系,持续不断的增加金融支农资源、持续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以党建聚人心、让信用变黄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