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吸纳有关专业大学生逐梦田野“小农夫”十年编织生态农业“大梦想”

来源:bob环球体育    发布时间:2025-01-08 22:29:03

  吸纳相关专业大学生逐梦田野,“小农夫”十年编织生态农业“大梦想” _大武汉

  “我叫杨景勇,是‘小农夫’生态农场的创始人。我从事生态农业已有10年了,我的农耕科普‘四时八节’课程被武汉植物园纳入研学体系,我还组织了武汉生态农业圈的第一所田间学校,已经有8000多名孩子加入了课堂。我的梦想是通过农业科普连接城里的消费群体和农村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带动村民致富,吸引‘新村民’扎根。相信有了产业,有了人才,我们乡村振兴的路就会越走越宽阔。”前不久,在武汉市江夏区举办的“兴夏新农人”比赛中,扎根武汉乡村的杨景勇引人关注。这位来自河北石家庄,立志要用自己所学普及农耕知识、发展生态农业的80后“新农人”,从创办“生态农场”到开设“田间课堂”,其人生经历和创业故事,成为新时代有知识、有理想、有抱负的“新农人”,在乡村振兴大道上意气风发、奋楫前行的一个缩影。

  江夏区乌龙泉街道沿湖村畈头黄湾3号,是一幢由青砖修建的农舍。大门两侧挂着“荷塘悦社观鸟教室”“知农堂”等木制标牌,其中,分别由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武汉市总工会颁发的“武汉市科普教育基地”“工人先锋号”等牌匾格外醒目。

  门前,架着一台老旧手摇式爆米花机,底部小炉子里炭火正旺,衣着朴素、身材高挑的杨景勇给一群刚参观完生态农场的孩子们做示范,用这台“老物件”将大米爆成白花花的米泡。

  杨景勇笑着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这也算是一堂特别的农耕文化课,如今的孩子们,很难再看到这样的场景了!农耕科普不单单是要让孩子们体验各种农事活动,我们还开办了‘小农夫·食农厨房’,让吃饭也成为课堂。”

  杨景勇说,他和团队计划通过一系列与食物相关的参与式教育,让孩子们清楚自己所吃健康食物的保障,是要靠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来实现的,从而学习怎么样实现生态种植,如何零添加制作原味食物。“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意义,是我们开办田间课堂所秉承的核心理念之一。”杨景勇说。

  18年前,杨景勇从河北北方学院农学专业毕业,职业生涯的第一站是在海南一家农企从事植保工作。他在工作中发现,很多农户使用农药并不规范,怎么样引导农户在用药上更加理性、科学,成为他当时工作的重点,他也因此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结婚后,杨景勇和妻子定居武汉。2012年,随着孩子的出生,杨景勇对农产品安全更看重,决定尝试在完全不用农药的情况下,种出好吃、健康的生态蔬菜给孩子吃。

  一个偶然的契机,杨景勇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附近租种了几块面积加起来不足1亩的菜地,开始以生态的方式种菜,除了留给自己家里吃的菜以外,他还将多出来的菜通过社群形式卖给同样对有机蔬菜、生态蔬菜有需求的人群。

  让杨景勇备受鼓舞的是,他种出的蔬菜市场反响很好。“2013年就有7位顾客成为我的第一批会员,一年7800元,我把自己种的有机菜送货上门。”杨景勇将这第一批会员视作他前行路上最大的助推者。

  这几分地种出的蔬菜满足不了慢慢的变多新会员们的需求。2014年,杨景勇在江夏区梁子湖湿地旁的沿湖村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一方天地。他注册了武汉市小农夫农业有限公司,与村民合作,成立了“小农夫”生态农场,正式开启了自己生态农业的理想之旅。

  “我们种植生态蔬菜,养鸭养鱼,坚持顺应作物生长规律,尽量露天种植,不用农药、化肥、抗生素、激素等,不用地膜。”杨景勇自信地说,“小农夫”出产的蔬菜鲜甜健壮,鱼鸭肉质紧实鲜美,鸭蛋绝对没腥味,十年来为成百上千的武汉家庭供应着健康美味的食材。

  在理想之路的艰难跋涉中,杨景勇不断丰富自己在生态农业方面的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2015年,经过一年多的种植实践和学习交流,他确定了“从土壤改良入手”“向堆肥要有机质”的开拓方向。“经过一系列的尝试,我们农场土壤里的蚯蚓、有机菌等有机质不断增多,微生物越来越丰富,出产的蔬果品质也慢慢变得高。”杨景勇在生态农业探索上的阶段性成功,吸引了越来越多致力于有机农业发展的机构、农人的关注。“小农夫”生态农场也成为当时全国九所“田间学校”之一。

  从2018年开始,杨景勇将堆肥技术应用到植保领域,力求用最高效的方式来实现虫害提前防治,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如今,杨景勇的“小农夫”生态农场有40亩有机蔬菜、88亩养殖水面,以及20亩水稻。每一天,他都要将采收的蔬菜统一用纸袋包装,按照会员们搭配好的菜单送上门——这份“生态菜单”价格不便宜,却供不应求。

  杨景勇与合伙人在经营生态农场之余,还开辟了农耕科普的“线上线下新农场”,致力于传播生态农业的理念与知识。

  “我们在消费‘小农夫’有机品质蔬菜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小农夫’线上微店和当地考验查证,清楚地了解这些蔬菜和鸡鸭鱼鲜是如何种养出来的。”王女士是“小农夫”的“铁杆”会员。她说,这些年,自己也潜移默化学到了不少关于生态农业的“冷知识”。比如,关于鱼鲜的养殖,她知道,“小农夫”每年1月会清干鱼塘,将鱼塘的鱼打捞出来,达到售卖标准的鱼放进一个小池塘供大家选订;未达到标准的小鱼则作为鱼苗继续放养。偶尔丢些菜籽饼、玉米秆、菜梗等给草鱼、鲫鱼等草食性鱼类作为食物,而这些鱼又会成为黄骨鱼、刁子鱼、鳜鱼等肉食性鱼的食物,在鱼塘里形成天然的生态系统。

  眼下正是莲藕俏销的季节,“小农夫”的藕特别受欢迎。杨景勇介绍,“小农夫”的莲藕种植在梁子湖湿地保护区旁的湖汊里,水源洁净而充盈,因而莲藕比在田地里灌水种植的要更加软糯清甜。莲藕的虫害主要是蚜虫和棉铃虫,由于农场在湿地保护区内,150余种鸟类和池塘里的鱼作为害虫的天敌,减少了莲藕的病虫害发生。但地下害虫食根金花虫,危害会逐年递增,一般到第三年达到最多,目前“小农夫”主要通过“轮作”方式来进行防控,即种三年藕养一年鱼,通过生态食物链,阻断食根金花虫的繁殖,降低其对莲藕种植的影响。

  2023年,杨景勇成为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特聘农艺师。当年12月,“小农夫”被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授予“湖北省生态农场”。

  “我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杨景勇说,“小农夫”扎根沿湖村十年来,每一步的成长、壮大,不能离开区、街道、村里的扶持,区、街道领导经常来农场调研,及时协调解决“小农夫”的困难。

  “我希望能够通过‘小农夫’的探索与实践,带动沿湖村整村向生态村方向发展。”杨景勇说,近年来,“小农夫”团队已陆续吸纳了一批有关专业的大学生。未来,他希望有更多“新农人”加入,逐梦田野,为把沿湖村打造成以生态农业为核心基础的“生态村”贡献聪明才智。

  乌龙泉街道党工委书记汤纲介绍,目前,街道已启动“留雁筑梦·强基兴农”行动,进一步助力青年人扎根“三农”,推动“流雁”变“留雁”、“新农”变“兴农”,将青年“新农人”纳入基层组织队伍建设中,为他们提供更多发展机会与展示平台,促进新农人创业与村级产业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目前,多位“新农人”已被各个村纳入村“两委”班子挂职培养计划,参与村级事务协商议事,让“新农人”们可以依托自身的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带动乡村产业发展。

  初冬时节,越冬候鸟“如期赴约”桐湖省级湿地公园,吸引了大批摄影爱好者和游客。正在巡湖的村民刘飞望着眼前的湿地美景,感慨不已,候鸟回来了,水质变好了,老屋换上新颜,道路宽敞明亮,产业蒸蒸日上……今年1月,蔡甸区桐湖办事处荣获全省生态环保领域的最高奖项——第七届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

  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外在美”到“内涵美”,从“环境美”到“生活美”,一幅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嬗变画卷在桐湖缓缓铺展。

  12月3日,走进桐湖农场瓦渣堡大队,红瓦白墙的房屋点缀村湾,棕色栅栏围起的院子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的橘树挂满果实。

  79岁的涂前明老人是瓦渣堡大队美丽乡村的见证者、建设者和受益者。大队建设苗木花卉基地时,他将家中5亩地全部流转出去,支持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前出门就是泥巴路,晚上走路要摸黑。现在好了,景观路灯把马路照得亮堂堂,晚上散步再也不怕摔跤了”。

  撷珠亭成为村民议事的聚集地,村里大街小道全部硬化、绿化、亮化,排水、电力、网络实现全覆盖,路旁绿树丰茂、墙绘点亮风景……今年4月,瓦渣堡大队成功入选湖北省2024年度美丽乡村名单。

  瓦渣堡大队的蝶变路径在桐湖并非个例。近年来,桐湖办事处争取到省、市、区农业、建设、交通、林业、生态等多部门项目资金近八千万元,连片打造美丽乡村,覆盖率达75%。同时围绕特色香妃文化与河湖湿地优质资源,打造了“香妃采珠”“香妃赏花”等7个文化驿站,建起护江亭、听蛙亭、授渔亭、龙门桥等一批湖心公园,全方面提升乡村外在“颜值”和内在“气质”。

  “特别是公路的提档升级,为桐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桐湖办事处相关负责的人介绍,全办事处28公里县乡道、通村(湾)路全部改造成双向道路,新永桐公路通车后,驾车10分钟就可以上沪渝高速,桐湖集镇至土桐线米,打通了集镇对外第二通道,桐湖香城片连接武汉经开区的主要生产道路由不足3米拓宽为7米,打通了东部瓶颈路段,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11月29日,又是一个周五,桐湖办事处河湖长办负责人张友方、村民王庆永和志愿者们拎着蛇皮袋、拿着长柄钳出发了,沿着湖岸线清理垃圾。

  王庆永本是一名鱼塘主,自2017年桐湖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来,经办事处工作人员深入宣传精养鱼塘的围垸、尾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他主动铲掉自家10个精养鱼塘的圩埂,还湖103.5亩,更是主动当起“湖管家”,在承包湖泊进行天然养殖的同时,严格落实河湖保护工作。

  不远处的村庄里,村民也拿起扫帚、垃圾袋,在自家房前屋后清扫垃圾、清除杂草、整理杂物,确保每一处角落都干净整洁。

  为让和美乡村“美丽常驻”,桐湖办事处以片区党委引领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走深走实,形成“每周五支部行动,每月末党委联合”的常态化爱国卫生运动机制,引导更多村民从“观众”变“主角”,争当生态哨兵。同时,利用辖区公共用房与闲置建筑,在河湖岸线个河湖湿地保护站,打造“基层河湖长之家”,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对辖区山水林田湖草进行全覆盖监测和保护。今年5月,王庆永获评湖北省“幸福河湖共同缔造最美护河员”,桐湖办事处获评湖北省“幸福河湖共同缔造成绩突出单位集体”。

  在越织越密的环境保护网络下,桐湖河流湖泊水质长期保持IV类以上,“净、靓、美”的村湾环境随处可见,“春游美丽草甸、夏观百鸟争鸣、秋赏红蓼花海、冬品美味湖鱼”的四季生态优势尽显。

  水系资源丰富的桐湖地区,现在有1.5万亩水域发展湖鱼养殖产业,其中近1万亩河湖水域采用“人放天养、以鱼护水、水清鱼美民富”的生态养殖模式。

  “鱼是吃浮游生物长大的有机鱼,价格虽高但品质好,每年都供不应求。我们合作社已有近60户养殖户加入,去年达到5000万元产值,带动农户增收近600万元。”香景汇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俊说。

  乡村振兴带头人熊诗将今年6月与武汉百年老字号“德华楼”合作,每天提供粗加工的鲜活鲫鱼600—700斤,用于公司制作招牌菜品糊汤粉。

  目前,桐湖已初步形成香城大队鳜鱼和稻虾养殖基地、瓦渣堡大队螃蟹养殖基地、香炉山大队莲藕种植基地、特养基地鳊鱼养殖基地等“4大基地5大产业”的特色产业布局,产出的生态鲜鱼远销重庆、广东、江苏等地,正在聚力打造“香妃鱼”区域公用品牌。

  “今年,沉湖国际小镇建设起步区落地桐湖集镇,我们将立足‘沉湖门户’定位,依托现有的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积极探索转型发展道路,将桐湖生态资源优势转化成绿色发展优势。”桐湖党工委书记万世雄表示。

  在位于武汉长江新区武湖街道的武汉农科院武湖基地,以十字花科蔬菜为特色的近两千种蔬菜新品种“同台竞技”,品种涵盖花椰菜、西蓝花、西蓝薹、甘蓝等近20大类秋冬季蔬菜市场的畅销品种,充分体现了武汉蔬菜种业发展的实力。(张兵 摄)

  “每周一景”面向公众征集反映武汉乡村新变化、新成就及乡村生活的美图,投稿邮箱,邮件请注明“每周一景”,写明图片的拍摄时间、地点、粗略地介绍,以及拍摄者姓名、电话。

  长江日报讯 第21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近日在广州举行,“江城百臻”携19家企业集中展示展销,并举办了专场推介会。

  农交会是农业领域规格最高、顶级规模、影响最广的国家级农业盛会。本届农交会的“江城百臻”展区内,洪山菜臺、汪集鸡汤、蔡甸莲藕、扬子江糕点、亚非皱叶菜、楚为番茄等百余款农产品整齐陈列,琳琅满目。作为武汉优质农产品的“金字招牌”,“江城百臻”首次集中亮相大湾区,一浆的华墨香黑米、筋道醇香的武汉热干面、脆甜爽口的舒安藠头、香气四溢的黄陂三鲜、五香味浓的新农牛肉吸引了众多市民、嘉宾及采购商围观品鉴及咨询购买,赢得广泛好评。

  活动现场,“江城百臻”品牌推介官对11款优质农产品进行了精彩推介,来自武汉的菱湖尚品、江城百臻供应链公司、亚非种业、大汉口食品、季氏黄陂三鲜、紫菘洪山菜薹等6家“江城百臻”品牌目录企业与深圳美天享餐饮、广州小食代餐饮、佛山楚誉盛等8家广东渠道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开启两地农产品产销对接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