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1》显示,2014年到2020年,我国居民各种食品的人均年消费量中,薯类、豆类、蔬菜、蛋类和水果的消费量呈上涨的趋势;肉类中,牛肉、羊肉、禽肉、水产品消费量整体也呈上涨的趋势,说明中国人饮食结构越来越丰富,吃得慢慢的变好,也慢慢变得健康。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这一年,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一年,是我国巩固提升全面小康社会,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起步期。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农业产业化深入推动是巩固提升全面小康成果的重要支撑。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2021年,全国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8887万吨,比上年增长16.3%,其中,猪肉产量5296万吨,增长28.8%;牛肉产量698万吨,增长3.7%;羊肉产量514万吨,增长4.4%;禽肉产量2380万吨,增长0.8%;禽蛋产量3409万吨,下降1.7%;2021年末,生猪存栏、能繁殖母猪存栏比上年末分别增长10.5%、4.0%;全国重点农产品批发商业市场蔬菜上市量累计较上年增加3.9%。“菜篮子”与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保障好全国每年消费2亿多吨畜、禽、水产品,7亿多吨蔬菜,保持住“菜篮子”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是保障民生、稳定民心,维护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增加人民生活幸福水平的重要基础。
本文基于农小蜂在运营过程中积累的我国“菜篮子”农产品批发价格、种植培养面积、产量、进出口、价格、成本收益等数据,从“菜篮子”农产品批发价格变化趋势、供给因素、政策因素、市场因素影响情况等角度为从事农产品科研、育种、种植、加工、仓储、包装、保鲜、运输、销售等活动的企业和单位提供参考。
为全面系统地反映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的总体变动水平、变动幅度、变动规律和变动趋势,增强市场的透明度,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促进流通,农业农村部有关部门和专家研究对已有的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开展研究和更新,编制形成了“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与原先发布的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相比品种更有代表性,权重设计也更加精细、科学。
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是综合测度和全面反映我国农产品批发环节价格整体水平及其变化的指数体系。该指数基于全国200余家典型农产品批发商业市场的各类农产品价格数据,重点体现鲜活农产品、粮油产品在流通环节的价格水平。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是一个包括农产品批发价格总指数、大类产品指数、小类产品指数、样本产品指数的指数群,无论是多数品种的价格变化,或是某一地区、某一品种批发价格受到某种暂时的、偶然的因素影响,在短时间、局部地区所发生的较大变化,都会对批发价格总体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在农产品批发价格小类产品指数、大类产品指数和总指数中及时反映出来。因此,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能更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的变化情况。
根据全国农产品批发商业市场的现状和特征,结合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以农业统计和相关经济学理论及方法为基础,结合信息采集效率和现实需要,构建了包括小类产品指数(蔬菜指数、水果指数、畜产品指数、水产品指数、粮食指数、食油指数)、大类产品指数(鲜活产品批发价格指数、粮油批发价格指数)和总指数(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3个层级的指数体系。这些指数从个体到类综合,再从类综合到整体农产品的总综合,形成逐步综合的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体系,既可以从总体上把握农产品批发价格变更趋势,又可以从产品类别上分析变动成因。
我国农产品批发交易品种多,但经常交易的农产品主要是粮食、食用植物油、蔬菜、水果、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小类。我国地域广阔,地区间交易品种差异较大,样本产品的选择要最大限度地考虑类别代表性、地区覆盖面和采集可行性。纳入指数的产品都是典型的批发交易产品,有着持续、大量、稳定的交易,并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等级进行规范化数据采集。经过综合评估、筛选,选定111个交易品种作为指数的样本品种,其中,蔬菜样本品种32种、水果样本品种11种、畜产品样本品种7种、水产品样本品种49种、粮食样本品种7种、食用植物油样本品种5种。
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结合我国农产品批发商业市场及其交易的历史与现状,选定并将2015年全年样本产品在各个样本市场的平均价格与原有指数进行拟合,作为基期价格进行样本产品指数的计算。
2021年,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为122.12,与2020年的122.19相比,下降了0.07;与2019年的114.23相比,上升了7.89,从长久来看,我国的农产品价格保持波动增长的趋势。分月来看,2021年有两个峰、一个小波峰,分别为2月份的138.58、8月份的113.60和11月份的129.81,其中2月份为全年最高峰;两个谷、一个小波谷,分别为7月份的109.56、9月份的113.23、12月份的126.76,其中7月份为全年最低谷。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结合的行业,农产品价格有着非常强的周期性、季节性,总的来看,每年6月到来年2月为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增长期,每年2月至6月为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下降期。从环比增速来看,越接近波峰,环比增速绝对值越高;越接近波谷,环比增速绝对值越低。
从2021年整年来看,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呈“V字形”波动变化,指数波动范围集中在110~130之间,年初和年末的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高于年中。
为缓解我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保证鲜活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农业部于1988年提出建设,中央和地方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的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市场交易设施、流通组织建设的系统工程——“菜篮子”工程。菜篮子农产品主要指“菜篮子”工程农产品,自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菜篮子”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品种日益丰富,质量逐步的提升,不仅重点解决了市场供应短缺的问题,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更是逐渐步入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市场波动可控、农民稳定增收、市民得到实惠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菜篮子农产品包括肉、蛋、奶、鱼、菜、果等,大致上可以分为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四个类别。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是以计算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四类产品的样本产品指数为基础,采用加权平均方式计算出中间指数,再以加权平均方式计算出小类产品指数,然后再在小类产品指数结果的基础上,按照权重进一步综合计算得出。
2021年,全国菜篮子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为124.52,与2020年的125.2相比,下降了0.68;与2019年的116.16相比,上升了8.36。分月来看,2021年有两个峰、一个小波峰,分别为2月份的143.94、8月份的114.58和11月份的133.05,其中2月份为全年最高峰;两个谷、一个小波谷,分别为7月份的110.02、9月份的114.12、12月份的129.26,其中7月份为全年最低谷。
与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比较来看,菜篮子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均高于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且峰值月份超出更多;从变化趋势来看,菜篮子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与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的波动周期是一致的;从环比增速来看,菜篮子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的波动更加剧烈,与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的环比增速变化趋势相比,在波峰及波谷月份的两者增速较为接近,在平常月份菜篮子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的增速波动更为剧烈。
2021年,菜篮子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趋于下滑,指数波动范围集中在110~135之间,与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相比,波动范围上限更高。
整体而言,我国菜篮子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要快于粮油农产品价格;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受菜篮子农产品批发价格的强烈影响;菜篮子农产品批发价格对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的影响大多数表现在价格波动方面,对价格的波动上限及波动下限影响较小。菜篮子农产品中各个产品均具有一定的相互替代效应,某一产品的价格波动必然会反映到其它农产品的价格上。2021年菜篮子农产品价格指数的变化趋势,除了受到农产品生产周期性、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外,猪肉价格变化造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蔬菜按农业生物学分类法可分为瓜菜类、叶菜类、茄果类、白菜类、根茎类、葱蒜类、甘蓝类、豆类、水生菜类、菌类和其他类,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在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维生素中,90%的维生素C以及60%的维生素A来自于蔬菜,蔬菜所富含的多种矿物质等营养元素也是人体所必须的,蔬菜含有的膳食纤维和多种植物化学物质等营养素有利于人体健康。所以,在物质逐渐丰裕的今天,多吃蔬菜慢慢的变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的代名词。
2021年,农业部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西红柿(番茄)、黄瓜、茄子、洋白菜、青椒、大白菜、土豆(马铃薯)、菜花、胡萝卜、白萝卜、豆角、南瓜、西葫芦、油菜、菠菜、莴笋、平菇、生菜、蒜苔、韭菜、冬瓜、芹菜、莲藕、大葱、大蒜、葱头、香菇、生姜)平均批发价(中间价)为4.97元/公斤,与2020年的4.66元/公斤相比增长了0.31元/公斤,同比增幅约6.65%;与2019年的4.23元/公斤相比增长了0.74元/公斤,增幅达17.49%。
分月来看,2021年农业部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的平均价格会出现3个峰值,两个峰、一个小波峰,分别是2月份的6.05元/公斤、8月份的4.59元/公斤和11月份的5.72元/公斤,其中,2月份为全年峰值月份;出现3个谷值,分别是6月份的4.15元/公斤、9月份的4.5元/公斤、12月份的5.22元/公斤。
长期来看,年初受“春节”效应拉动,蔬菜价格由上一年第四季度的较低水平快速提升至全年最高点,2月份以后,蔬菜价格慢慢的出现下滑,至每年5、6月份下滑至全年较低水平,第三季度,蔬菜价格开始新的季节性增长并出现新的峰值点,第四季度,受冬季蔬菜上市的影响,11月份左右,蔬菜价格下滑至波谷。从环比增速来看,年初和年末的环比增速绝对值较高,而年中环比增速的波动较为平缓,蔬菜价格在低位运行时更加稳定。
图表10:2021年重点监测2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中间价)环比增长变化趋势
2021年,重点监测2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中间价)从年初的5.5元/公斤波动下滑至年末的5.05元/公斤,整年菜价在4~6.5元/公斤之间周期性波动。
水果,是指多汁且主要味觉为甜味和酸味,可食用的植物果实。水果富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元素,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消化,还能够起到降血压、减缓衰老、减肥瘦身、皮肤保养、明目、抗癌、降低胆固醇、补充维生素等保健作用。我国幅员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果树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是全球最大的果树起源地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水果生产国和消费国。
2021年,农业部重点监测的6种水果(富士苹果、巨峰葡萄、香蕉、菠萝、西瓜、鸭梨)平均批发价(中间价)为6.14元/公斤,与2020年的5.65元/公斤相比增长了0.49元/公斤,同比增长8.67%;与2019年的6.29元/公斤相比下降了0.15元/公斤,降幅为2.38%。
分月来看,2021年农业部重点监测的6种水果的平均价格会出现两个峰和波谷,其中,波峰分别是5月份的6.81元/公斤、12月份的6.22元/公斤,其中,波谷分别是1月份的6.12元/公斤、9月份的5.45元/公斤。
长期来看,随着我们国家水果持续丰产,市场供给充裕,近年水果价格呈现出小幅度下滑的趋势,重点监测的6种水果平均价格呈“N字形”进行季节性波动,波动周期在1年~1年半之间。受节假日消费拉动,每年元旦至春节期间,水果价格都一定会出现季节性上涨,2021年,1~5月份水果价格保持较为平缓的增长趋势;6月份以后,水果逐渐进入上市高峰期,价格进入季节性下降通道;6~9月份,水果价格从年最高价降低至年最低价;第四季度,水果供给慢慢地减少,价格开始季节性回升。
图表13:2021年重点监测2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中间价)环比增长变化趋势
2021年,重点监测6种水果平均批发价(中间价)从年初的6.17元/公斤波动增长至年末的6.29元/公斤,但整年价格呈现的波动趋势仍然是年初至年末轻微下滑,周期性波动范围在5~7元/公斤。
畜产品是指通过饲养或放牧牲畜、家禽和其他小动物而获得的各种农产品,主要有猪肉、牛肉、羊肉、鸡肉等肉类产品,鸡蛋、鸭蛋、鹅蛋等蛋类产品,牛奶、羊奶、马奶等奶产品,以及蜂蜜、蚕丝、羊毛等。
我国畜产品以肉类、禽蛋和牛奶为主,三者产量合计在我国畜产品中所占的比重达99%以上。2020年,我国主要畜产品中,肉类产量为7748.38万吨,占比52.49%;禽蛋产量3467.76万吨,占比23.49%;牛奶产量3340.14万吨,占比23.3%。
肉类产品富含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肉类产品的蛋白质是优质蛋白质,不仅所含的必需氨基酸种类全面、数量多,而且比例恰当,容易消化吸收。肉类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食用肉类更耐饥饿,长期食用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身体成长得更加强壮。人们常吃的肉类食品主要是畜肉和禽肉,其中畜肉主要有猪肉、牛肉、羊肉等,禽肉主要有鸡肉、鸭肉、鹅肉等。
猪肉是餐桌上重要的动物性食品之一,又名豚肉,是主要家畜之一、猪科动物家猪的肉。其性味甘性平,富有丰富的蛋白质及脂肪、碳水化合物、钙、铁、磷等营养成分。猪肉纤维较为细软,结缔组织较少,肌肉组织中含有较多的肌间脂肪,经过烹调加工后肉味特别鲜美,且具有补虚强身,滋阴润燥、丰肌泽肤的作用。
2021年,猪肉平均批发价(中间价)为28.53元/公斤,与2020年的45.22元/公斤相比下降了16.69元/公斤,同比下降幅度为36.91%;与2019年的28.51元/公斤相比增长了0.02元/公斤,增幅为0.07%。
分月来看,2021年猪肉平均批发价(中间价)呈现出“V字形”波动趋势,其中,两个高点分别是1月份的46.69元/公斤、12月份的24元/公斤,其中,1月份价格为全国最高价;低点落在10月份(19.51元/公斤)。
长期来看,近年我国猪肉价格保持微幅增长的趋势,2019年猪周期与猪瘟共振导致猪肉价格节节攀升,2020年受资本、政策、洪水等因素影响,猪肉价格保持高位运行,2021年迎来猪肉价格的下行周期,下半年猪肉价格恢复到20元附近波动。2021年,1~10月份猪肉价格快速回落,其中,上半年下降速度较快,下半年波动较为平缓;第四季度,猪肉价格开始季节性回升。
2021年,猪肉平均批发价(中间价)从年初的44.6元/公斤下滑至年末的23.5元/公斤,价格下降21.13元/公斤,降幅为47.38%,在猪肉价格下行周期内价格下降明显。10月中旬以后,猪肉价格跟随生猪价格反弹,尤其是11月初暴雪后菜价上涨,出现“菜比肉贵”的现象,刺激猪肉消费,猪肉价格持续上涨;随着寒潮天气影响的消退,以及市场仍就保持“供大于求”的格局,暴雪后直至年底,猪肉价格小幅回落。
牛肉是全球第三消耗肉品,约占肉制品市场的25%,近年来,我国牛肉消费需求量稳步增长。牛肉富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比猪肉更接近人体需要,且肌氨酸含量比任何其它食品都高,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化痰息风、止渴止涎的功能,适用于中气下陷、气短体虚,筋骨酸软和贫血久病及面黄目眩之人食用。
2021年,牛肉平均批发价(中间价)为77.08元/公斤,与2020年的73.03元/公斤相比增长了4.05元/公斤,同比增长5.55%;与2019年的63.85元/公斤相比增长了13.23元/公斤,增幅为20.72%。
分月来看,2021年牛肉平均批发价(中间价)呈现“S形”波动曲线,出现两个波峰和两个波谷,波峰分别是2月份的78.35元/公斤和12月份的77.21元/公斤;波谷分别是1月份的77.79元/公斤和8月份的75.83元/公斤;其中,2月份和8月份分别是2021年牛肉价格的最高值和最低值。
长期来看,由于受到肉牛自然生长周期长、风险大等因素的限制,我国牛肉产业发展缓慢,牛肉长期供给不足,当前国内牛肉价格持续上涨。从环比增长率来看,2021年,我国牛肉价格趋于稳定,除1月份环比上涨1.9%外,2~11月份环比增速绝对值均小于1%。
2021年,牛肉平均批发价(中间价)年末价格为77.2元/公斤,与年初的76.7元/公斤相比,上涨了0.55元/公斤,但上半年均价(77.54元/公斤)高于下半年均价76.62元/公斤,整体呈现微幅下降趋势。
羊肉有山羊肉、绵羊肉、野羊肉之分,古时称羊肉为羖肉、羝肉、羯肉,是全球最普遍的肉类产品之一。羊肉鲜嫩,性温,既能御风寒,又可补身体,对一般风寒咳嗽、慢性气管炎、虚寒哮喘、肾亏阳痿、腹部冷痛、体虚怕冷、腰膝酸软、面黄肌瘦、气血两亏、病后或产后身体虚亏等一切虚状均有治疗和补益效果,最适宜用做冬令补品。
2021年,羊肉平均批发价(中间价)为73.65元/公斤,与2020年的69.27元/公斤相比增长了4.38元/公斤,同比增长6.32%;与2019年的63.81元/公斤相比增长了9.84元/公斤,增幅为15.42%。
分月来看,2021年羊肉平均批发价(中间价)呈现“S形”波动曲线,与牛肉价格波动曲线相比,羊肉价格曲线波动幅度更大,曲线更加平滑。其中,两个波峰分别是4月份的77.44元/公斤、12月份的71.55元/公斤,其中,4月份价格为全年最高价;两个波谷分别是1月份的75.67元/公斤和10月份的70.24元/公斤,其中10月份价格为全年最低价。
长期来看,我国羊肉价格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的居民人均羊肉消费量提升迅速,而我国的羊肉生产水平未能及时跟上,受疫情影响,羊肉进口也受到了限制,导致近年来我国羊肉价格持续增长。2021年,1~4月份羊肉价格持续保持季节性上涨,5~10月份羊肉价格开始回落,11、12月份开始季节性回升;整年来看,羊肉价格环比增速绝对值小于5%,波动幅度较小。
2021年,随着猪肉价格的下降,羊肉的替代作用明显降低,羊肉平均批发价(中间价)从年初的74.3元/公斤波动下滑至年末的71.8元/公斤,价格下降2.5元/公斤,降幅为3.46%。
禽肉通常是指鸡、鸭、鹅肉,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在全球肉制品市场的占比仅次于猪肉,与猪、牛、羊等畜牧肉产品相比,禽有“三低一高”(低脂肪、低能量、低胆固醇、高蛋白质)的营养优势。我国禽肉消费以鸡肉为主(约63%),鸡肉不但适于热炒、炖汤,而且是更适合冷食凉拌的肉类;中医认为,鸡肉味甘,性微温,有温中益气、补虚填精、健脾胃、活血脉、强筋骨的功效。
2021年,鸡肉平均批发价(中间价)为17.14元/公斤,与2020年的16.82元/公斤相比增长了0.32元/公斤,同比增长1.90%;与2019年的17.55元/公斤相比下降了0.41元/公斤,下降幅度为2.34%。
分月来看,2021年鸡肉平均批发价(中间价)呈现“S形”波动曲线,出现两个波峰和两个波谷,波峰分别是2月份的17.91元/公斤和12月份的17.38元/公斤;波谷分别是1月份的16.80元/公斤和8月份的16.63元/公斤;其中,2月份和8月份分别是2021年牛肉价格的最高值和最低值。
长期来看,近年我国白条鸡价格会出现轻微幅度的下滑趋势,2019年,面对高昂的猪肉价格,多数民众选择鸡肉进行下位替代,对鸡肉的需求量大幅度的提高,造成鸡肉价格全年处于上涨周期;然而,禽流感的再次袭击,给正处于上升势头的鸡肉价格浇上一泼冷水,2020年鸡肉价格持续走弱,受“春节”效应影响,2020年底至2021年初,鸡肉价格出现回升,但随着猪肉产量的提升,鸡肉的替代效应明显降低,鸡肉价格逐渐落回低位;在产能调整和季节效应的影响下,2021年11月至12月份,鸡肉价格呈现上升走势。从环比增速来看,2021年,1~2月份鸡肉价格受节日效应拉动上涨,环比增速分别为3.07%、6.61%,3~12月份,鸡肉价格呈“V字形”在17元/公斤附近波动,波动幅度最高的为2月份,环比上涨6.61%;下跌幅度最显著得是4月份,环比下滑3.08%。
2021年,白条鸡平均批发价(中间价)从年初的16.2元/公斤增长至年末的17.3元/公斤,但由于在猪肉高价位运行时期产能增加过多,鸡肉整体价格仍然呈现轻微幅度下滑的趋势,且在市场存量大部分消耗以前,鸡肉价格上升空间有限。
禽蛋是各种可食用的鸟类的蛋(包括鸡蛋)的统称,通常意义上的禽蛋有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等10余种。禽蛋被瑞典研究人员列为蛋白质食品中最低碳最环保的食品,有健脑益智、保护肝脏与心脑血管、抵御癌症偷袭等功效。鸡蛋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禽蛋产品,据现代营养学分析,一个鸡蛋重约50克,含蛋白质7~8克,脂肪5~6克,人体对鸡蛋蛋白质的吸收率可高达98%。
2021年,鸡蛋平均批发价(中间价)为9.51元/公斤,与2020年的7.53元/公斤相比增长了1.98元/公斤,同比增长26.29%;与2019年的9.26元/公斤相比增长了0.25元/公斤,增幅为2.70%。
分月来看,2021年鸡蛋平均批发价(中间价)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3月份、价格为8.2元/公斤,最低值出现在11月份、价格为10.6元/公斤。
长期来看,鸡蛋价格存在很明显的周期性现象,整个周期时间长度在18个月左右;鸡蛋价格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差异,下半年价格明显高于上半年价格;受饲料、人力成本等养殖成本上涨,以及运输成本上涨、市场需求增加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我国鸡蛋价格保持波动增长的趋势。2021年,随着节日效应的消退,一季度鸡蛋价格快速回落,3月份下降至年内最低点,与1月份相比,2月份、3月份环比降幅均在6%以上;二、三季度受季节影响及中秋节提振作用,鸡蛋价格持续上涨,其中,8月份环比增速(13.45%)最高;四季度鸡蛋价格维持在10元/公斤附近波动,月间环比增速绝对值维持在5%左右。
2021年,鸡蛋平均批发价(中间价)从年初的8.4元/公斤增长至年末的10.0元/公斤,价格增长1.61元/公斤,增幅达19.21%。饲料原材料价格的持续走高致使蛋鸡养殖成本大幅度增加,导致2021年鸡蛋产能维持较低水平,而且鸡蛋价格有着非常明显先抑后扬(下半年价格高于上半年价格)的季节性规律,所以,2021年鸡蛋价格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增长趋势。
水产品是海洋和淡水渔业生产的水产动植物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总称,一般主要是指捕捞和养殖生产的鱼、虾、蟹、贝、藻类、海兽等鲜活品。我国水产品品种十分丰富,目前,我国淡水养殖以螃蟹和鱼类为主,海水养殖则有鱼、虾、贝、藻及其他海生生物等。从品类来看,我国水产品品种结构中鱼类占比接近60%。
鲫鱼是我国最常见的淡水鱼类之一,栖息在青藏高原以外的湖泊、江河、河渠、沼泽中,尤以水草茂盛的浅水湖和池塘较多。鲫鱼是杂食性鱼类,具有食性广、适应能力强、繁殖力强、抗病力强、生长快、对水温要求不高的生物特性,便于养殖,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养殖鱼类。
鲫鱼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鱼类,是国民膳食结构中优质、价廉、充足的蛋白质来源。鲫鱼肉嫩味鲜,肌纤维细短,水分含量较多比畜、禽肉更易消化。每百克鲫鱼含蛋白质13克、脂肪11克,并含有大量的钙、磷、铁等矿物质。鲫鱼还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其性平味甘,入胃、肾,具有和中补虚、除羸、温胃进食、补中生气之功效。
2021年,鲫鱼平均批发价(中间价)为21.14元/公斤,与2020年的17.34元/公斤相比增长了3.8元/公斤,同比增长21.91%;与2019年的14.46元/公斤相比增长了6.68元/公斤,增幅为46.20%。
分月来看,2021年鲫鱼平均批发价(中间价)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分布趋势。全年价格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24.83元/公斤),1月和12月是全年价格曲线的两个波谷,价格分别为17.23元/公斤和20.17元/公斤,其中1月份为全年价格最低的月份。
长期来看,近年我国鲫鱼价格呈“S形”曲线波动增长,且随价格的上涨,波动幅度愈加明显。2019、2020年,受养殖成本和猪肉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鲫鱼价格在保持周期性波动的同时逐步上涨;由于洪水对我国各地水产养殖造成不一样程度的破坏,2021年上半年,鲫鱼价格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迅速攀升,下半年逐渐回落,但回落后的最低价格仍然高于2019年的最高价格。2021年,1~7月份鲫鱼价格快速上涨,8~12月份随着需求缩小以及供给逐渐满足,价格开始回落;从环比增速来看,靠近价格峰值与谷值的月份环比增速绝对值相对较低。
2021年,鲫鱼平均批发价(中间价)从年初的16.9元/公斤上涨至年末的20.1元/公斤,价格持续上涨3.2元/公斤,增幅达18.93%。近年来,由于养殖成本的上涨,很多的水产养殖户退出行业,我国水产品供应出现紧张,推动水产品价格上涨。
鲤鱼,别名鲤拐子、鲤子、毛子、红鱼,平时多单独或成小群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池沼的水草丛生的水体底层,以食底栖动物为主,原产于亚洲,后引入欧洲、北美洲等地区。鲤鱼适应能力强,耐寒、耐碱、耐缺氧,是品种最多、分布最广、养殖历史最悠久、产量最高的淡水鱼产品之一。鲤鱼味甘,性平,能补脾健胃,通乳汁,利水消肿。
2021年,鲤鱼平均批发价(中间价)为16.15元/公斤,与2020年的12.25元/公斤相比增长了3.9元/公斤,同比增长31.84%;与2019年的11.81元/公斤相比增长了4.34元/公斤,增幅为36.75%。
分月来看,2021年鲤鱼平均批发价(中间价)呈现“S形”波动曲线,出现两个波峰和两个波谷,波峰分别是6月份的18.84元/公斤和12月份的15.91元/公斤;波谷分别是1月份的12.56元/公斤和11月份的15.71元/公斤;其中,6月份和1月份分别是2021年鲤鱼价格的最高值和最低值。
长期来看,2019、2020年间,我国鲤鱼价格稳定在12元附近波动,2021年开始剧烈波动。2021年,上半年价格大幅度上涨,且价格环比增速慢慢的变快,下半年8月、9月份价格环比下降幅度较高,分别为6.64%、7%。
2021年,鲤鱼平均批发价(中间价)年末价格为15.8元/公斤,与年初的12.3元/公斤相比,上涨了3.58元/公斤,涨幅达29.22%。价格高位集中在第14周(2021年4月2日~2021年4月9日)~第35周(2021年8月27日~2021年9月3日),价格范围在15.1元/公斤~18.8元/公斤之间。
鲢鱼,又叫白鲢、水鲢、跳鲢、鲢子,在我国各大水系均有分布,是我国分布最为广泛的淡水鱼,常见于长江、珠江、淮河、钱塘江和黑龙江水系,其中,长江的中下游和珠江的西江河段分布最密集。鲢鱼养殖具有生长快、疾病少、产量高的优势,是著名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之一。鲢鱼味甘,性平,无毒,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是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
2021年,鲢鱼平均批发价(中间价)为10.73元/公斤,与2020年的8.33元/公斤相比增长了2.4元/公斤,同比增长28.81%;与2019年的7.58元/公斤相比增长了3.15元/公斤,增幅为41.56%。
分月来看,2021年鲢鱼平均批发价(中间价)呈现倒“V字形”波动曲线月份的10.89元/公斤分别作为曲线月份价格为全年最低值。
长期来看,近年我国鲢鱼价格保持周期性波动增长的趋势,2019、2020年增长幅度较轻,2021年增长幅度较为显著,且价格波动较为剧烈。2021年,1~8月份鲢鱼价格高速上涨,4月份环比增速最高,达10.72%;9~12月份价格回落,9月份环比降幅最大,环比下降5.81%。
2021年,白鲢鱼平均批发价(中间价)从年初的8.5元/公斤波动上涨至年末的10.5元/公斤,价格增量约2元/公斤,增幅为23.45%。价格高位集中在第15周(2021年4月9日~2021年4月16日)~第38周(2021年9月18日~2021年9月24日),价格范围在10元/公斤~12.6元/公斤之间。
带鱼,又叫刀鱼、裙带、肥带、油带、牙带鱼等,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海、东海、渤海一直到南海一带。带鱼为温热带海区的中、下层食用经济鱼类,和大黄鱼、小黄鱼及乌贼并称为中国的四大海产,年总产量超过50万吨,是我国最为平价的海产品之一。
2021年,带鱼平均批发价(中间价)为41.22元/公斤,与2020年的37.96元/公斤相比增长了3.26元/公斤,同比增长8.59%;与2019年的36.96元/公斤相比增长了4.26元/公斤,增幅为11.53%。
分月来看,2021年上半年带鱼平均批发价(中间价)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下半年维持在40元/公斤附近波动,全年带鱼价格最高值为5月份的44.65元/公斤,最低值为10月份的39.01元/公斤。
长期来看,受整体鱼价上涨的带动,我国带鱼价格整体呈增长趋势,但带鱼作为海产鱼类,在我国年产量较为稳定,在供给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带鱼价格波动更多受需求因素影响,短期波动较为频繁。2019、2020年带鱼价格整体趋于稳定,两年间价格均维持在38元附近波动。2021年,1~5月份带鱼价格快速攀升,其中,5月份环比增速最高,达6.87%;6~8月份持续下滑,7月份降幅最大,环比下降9.09%;7~12月份,带鱼价格环比增速出现较为规律的周期性波动。
价格是指单位货物或服务的价值,具有标示商品价值尺度,调整经济关系、调节经济活动,反应市场供求关系状况等作用,其波动水平受市场供需关系影响。
农产品价格受市场供需关系影响的同时,价格的变化也会促进影响市场对商品的供给,例如“猪周期”、“蛋周期”等受农产品生产周期所影响产生的周期性波动。
猪肉价格持续上涨刺激农民积极性,促使猪肉供给增加,供给增加造成肉价下跌,肉价下跌打击了农民养殖积极性造成供给短缺,供给短缺又使得肉价上涨,周而复始,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猪周期”。
供给因素直接作用于市场,影响农产品价格,而农产品供给受农产品生产周期、农业科学技术、极端天气及重大疫情等因素的影响。
农产品生产周期是指在农业再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从种子或幼畜进入生产过程开始,到获得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所经过的全部时间,通常要数月到一年,甚至更长时间。
农业生产以生物为对象,遵循农产品的生物学特性,农产品价格跟随农产品的生产周期呈现明显的周期性波动。在蔬菜产品中,叶菜类,如:小白菜、菠菜、韭菜、茼蒿等生产周期较短,通常要30~50天左右;根茎类,如:胡萝卜、萝卜、土豆、洋葱等生产周期在2~4个月左右;茄果类,如:番茄、青辣椒、茄子等一般在4~5个月。
农产品价格即单位农产品的价值,其与生产该种农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呈正相关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有效提升劳动生产力,降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一步影响商品价格。
技术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手段,育种技术、机械化水平、病虫害防治能力等均会影响社会劳动生产力,在相同时间内,科学技术的提升能极大提高农产品产量,进而通过供给的提升影响市场上的农产品价格,反之亦然。在现代农业生产的全部过程中,设施技术、提前催熟等技术的发展还能缩短农产品的生产周期、调整农产品的生长季节,间接提升农产品产量,进而影响农产品价格。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农产品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其中,极端天气和重大疫情造成的影响尤为明显。
近年来,我国洪水、寒潮等极端天气频发,严重打击了我国蔬菜、水产品等农产品的产量,造成农产品价格短期暴涨。非洲猪瘟、禽流感、新冠疫情等对我国的猪肉、鸡肉等畜牧产品的产品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农业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是农产品生产的全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最重要的包含农、林、牧、副、渔各业产品所耗费的种籽、饲料、燃料、生产工人工资、农机具折旧以及因管理生产和为生产服务而发生的各种费用。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非常大程度源自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的推高。
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投入,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都将影响农产品生产的效率。受人口老龄化及生育率下降、生存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一直上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全国人工费价格指数持续在103~105之间波动,人力成本保持上扬。
而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步伐,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2011年至2020年间全国乡村就业人员基本保持直线下滑的趋势,且向城镇转移的劳动力以青壮年为主,妇女老人成为农村的主要劳动力,从2011年的40193万人降低至2020年的28793万人,减少了11400万人,降幅达28.36%;农业就业人员从2011年的26472万人减少至17715万人,减少了8757万人,降幅达33.08%。劳动力数量与质量的下滑一同推动农业农村人力成本的上升。
农业生产资料是农民在农产品生产种植过程中必须投入的直接成本,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会直接增加农民的负担,打击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影响农产品产量。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变化趋势来看,除了2014年(99.1)低于100以外,2011年至2020年间其它年份均高于100,说明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资料成本一直在持续上涨。
流通连接着生产和消费,流通成本包含贮藏、运输、分销等成本,流通成本的高低最终都将在产品价格进行体现。从全国农村交通、通信用品类农村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来看,2019年、2020年,农产品流通成本呈下降趋势,2021年有所回升。
图表47:农村交通、通信用品类农村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年同月=100)变化趋势
近年来,我国人口仍就保持0.5%的年均增速,2011年至2020年,全国年末总人口增长6296万人,增幅达4.67%。2021年,全国年末人口1412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从城乡构成看,城镇非流动人口9142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05万人;乡村非流动人口49835万人,减少1157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4.72%,比上年末提高0.83个百分点。
消费需求与价格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人口增长意味着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增长,进一步导致价格的上涨,价格持续上涨会导致人们对该类产品需求的降低,又会促使农产品价格回落。而随着我们国家城镇化水平的进步,人口市民化发展,产生了更多农产品消费需求,也将进一步影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
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与此同时,城镇和乡村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随着乡村振兴、加强农业的深入推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快于城镇居民。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分别为10.5%、9.7%,分别快于城镇居民2个以上百分点,城镇和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5,比上年缩小0.06。随着我们国家城镇和乡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将带动更多的消费需求,影响农产品价格变化。
2020年,全国居民消费人均支出27439元,其中,城镇居民消费人均支出34043元,农村居民消费人均支出16046元。
2019年至2020年上半年国际农产品价格指数保持较为平稳的运行趋势,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呈现明显的上涨趋势,2021年下半年维持在108附近波动。在全球一体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的今天,国际市场的农产品价格波动将对国内农产品市场造成更大的影响,进一步影响国内市场的农产品价格。
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2020年增长8.1%。经济稳步的增长带动城镇和乡村居民收入增加,促进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带动农产品价格的变化。
近年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维持在102附近波动,我国面临较为严重的通胀压力,而农业是通货膨胀最先影响到的行业,农产品是通货膨胀的先头兵,价格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老百姓的菜篮子越来越沉。
决定农产品价格长期走势的内因是市场供求关系和国家农业政策的调整,保持或者相机取消农产品的价格支持政策、多重农业政策目标同时落实都会增加农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同时,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对抵消不确定性冲击,稳定国内农产品价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政策的调整也会引导农产品价格的波动趋势,例如,每年4月份开始,随着休渔期的逐渐到来,水产品价格会出现季节性增长。
基于货币理论的观点,产品价格波动是货币供给变化的必然反映,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必然会带来农产品价格的波动。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将大部分体现在物价的变化上,宽松的货币政策既会造成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还会造成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的增加,逐步推动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下,农产品价格大部分会呈现平稳甚至下滑的趋势。
1. 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是综合测度和全面反映我国农产品批发环节价格整体水平及其变化的指数体系,2021年,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为122.12,与2020年的122.19相比,下降了0.07;与2019年的114.23相比,上升了7.89,从长久来看,我国的农产品价格保持波动增长的趋势。其中,鲜活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菜篮子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包括蔬菜指数、水果指数、畜产品指数、水产品指数。2021年,全国菜篮子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为124.52,与2020年的125.2相比,下降了0.68;与2019年的116.16相比,上升了8.36。
2. 从各小类指数产品平均批发价(中间价)来看,2021年,农业农村部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为4.97元/公斤,同比增长6.65%;重点监测的6种水果为6.14元/公斤,同比增长8.67%。各类畜产品中,猪肉为28.53元/公斤,同比下降36.91%;牛肉为77.08元/公斤,同比增长5.55%;羊肉为73.65元/公斤,同比增长6.32%;鸡肉为17.14元/公斤,同比增长1.90%;鸡蛋为9.51元/公斤,同比增长26.29%。各类水产品中,鲫鱼为21.14元/公斤,同比增长21.91%;鲤鱼为16.15元/公斤,同比增长31.84%;鲢鱼为10.73元/公斤,同比增长28.81%;带鱼为41.22元/公斤,同比增长8.59%。
3. 农产品价格受市场供需关系影响决定,价格的变化也会促进影响市场对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市场供求关系和国家农业政策的调整是影响农产品价格长期走势的内因,供求关系直接作用于市场,影响农产品价格。其中,农产品供给受农产品生产周期、农业科学技术、极端天气及重大疫情等因素的影响;而市场需求受人口及城镇化水平,城镇和乡村居民收入因素的影响,此外金融因素也会对农产品价格波动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