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云淡,海风带着咸腥味扑面而来。在灌云县燕尾港镇渔港码头,渔民们忙活着将一筐筐渔获搬上岸,记者上前一看,筐里有梭子蟹、毛虾、香螺、虾爬、梭丁鱼……“又是个大丰收!”接货的鑫旭海产品加工厂老板林海亮很是兴奋。林海亮今年51岁,家里从太爷爷起便是渔民,发展到他这一辈,投资入股了十几艘渔船,这里上岸的渔获都由他加工销售。
燕尾港镇是灌云县的出海口。灌河口水质好、饵料丰富,是远近闻名的优良渔港。2005年临港产业区开建后,周边办起小化工,海面上黑色、黄色、红色的污水都能见到,海水里还有刺鼻的气味,海洋渔业资源骤减。渔民出去打鱼,空网多了,挣钱少了。
燕尾港临港产业园化工集中区,被列入中央环保督察环境问题。“十三五”以来,临港产业区关停了一大批规模小、污染重、危险大的不达标企业。聚焦突出环境问题整改,灌云县临港产业区下了大力气、苦功夫。“今年以来,我们共清理物料9463.4吨、危废97吨、易燃易爆危化品340吨、废水28070吨。近年来,还新投入和计划投入7亿元建成一批重大环保安全基础设施。”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马东说。
如今,燕尾港新沂河及近岸海域水质达到功能区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林海亮拉着记者来到码头岸边,水面不断浮现圆形的波纹,“这都是小梭丁鱼,还有以前见不到的鲳鱼、黄鱼、毛虾都回来了,消失多年的四鳃鲈鱼也来了,渔获多了,渔民收入显著提升,每年能赚个七八十万元。”
四鳃鲈鱼是灌河口海域特有的鲈鱼品种,肉质鲜美,是有名的海中珍品,但是对水质要求比较高。前些年由于环境受到污染,四鳃鲈鱼近乎绝迹。从去年开始,渔民又能成批量捕到四鳃鲈鱼了,每天捕获一两万斤,一斤能卖20多元。
除了四鳃鲈鱼,消失10多年的伪虎鲸也回来了。以前每到端午前后,海上常能看到成群的伪虎鲸,当地人称它们为“大老爷”,个头大的有上吨重,但从2008年起,就见不到了。如今,当地渔民和一些海上作业人员陆续报告发现伪虎鲸的踪迹,食物链顶端生物的回归,印证了生态环境的恢复。
10月下旬,苏州市相城区望亭镇运河公园,水清岸绿鸟翩跹。71岁的吕水清老人,天天都会到运河公园转上一圈。
“年轻的时候,我在运河上当纤夫,运河两边都是小作坊、小船厂和建材厂,黄沙堆在河岸上,风一吹,眼睛都睁不开。”吕水清说,“今非昔比了——望亭望亭,望望停停,美过苏州园林。”
望亭西临太湖,地处苏州、无锡交界处,江南运河穿镇而过,形成废塑料、废轮胎、废金属等五大废旧市场,聚起低产能的小作坊、散乱户,环境脏乱差,曾被称为太湖边的“边角料小镇”。
“‘家家点火,处处冒烟’,这种‘不见绿的GDP’,是建立在牺牲环境基础上的,我们再也不要了!”望亭镇镇长杨建伟说,2017年起,望亭对五大废旧市场以及其他连片的散乱污地块集中整治,到去年底,累计淘汰、整治散乱污企业(作坊)超过1700家,盘活土地资源超1550亩。
好环境引来好项目。“整治后,我们看重望亭的好环境,落户望亭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产业园。”苏州宣佑科技李峻说,企业主要从事智能多轴机器人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去年6月公司正式投产,当年产值就达到2亿元。
“散乱污”整治腾出绿色发展空间,让望亭“变道超车”,行走望亭,贡湖新兴产业园和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产业园拔地而起,重点瞄准智能装备机器人、精密加工等高端制造项目。“风景如画的望亭,正从招商走向‘选商’,不符合我们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的一律不要。”杨建伟和记者说,近3年来,望亭已累计引进优质高端制造业项目40余个,总投资超8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8.5%。去年,望亭被苏州评为高水平发展先进区域。
苏州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蒋勐说,从2017年起,经过三轮“散乱污”专项整治,苏州累计整治企业(作坊) 53529家,其中整治提升比例达37.6%,腾出发展空间7.8万亩。“‘散乱污’整治不仅还给老百姓优美的环境,还为高水平发展腾挪了空间,实现了双赢。”
秋收时节,撑一只乌篷船,一路看过稻田花海、小桥流水人家,水乡美景和丰收景象尽收眼底……地处秦淮河、溧水河、句容河三河交界的江宁湖熟钱家渡,是南京江宁水美乡村的代表作。
“别看现在这‘水’这么可亲,过去村民可没少吃‘水’的苦呢!”钱家渡村党支部书记朱伟说,整治前的钱家渡,道路没有修,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灰乎乎的民房倒映水里,也没什么看相,纵横交错的河道阻隔了村里村外的联通,限制了村子的发展。
变化,发生在3年前。2017年,钱家渡成为省特色田园乡村首批45个试点村庄之一,江宁区旅游产业集团、江宁区交通建设集团与湖熟街道携手,邀请东南大学设计团队,利用四通八达的水系,结合田野景观,将村庄整体“出新”:一条3.8公里的乌篷船水上游线,串起村里村外,整修后的乡村民居、稻乐园、菊花园沿河分布,坐在船上游一回,就能把圩区水乡风貌看个遍。2018年5月运营以来,钱家渡借“一渠清水”,成为乡村旅游网红打卡点。
村里的环境美了,人气旺了,老百姓办起农家乐和乡村民宿。“村里年轻人过去都想往城里跑,现在好多回来创业了。”陈益青夫妻俩20多年前就离开了家乡,在外面做旅馆、餐饮生意,看到家乡变化这么大,第一批回乡做起民宿生意,每到节假日,他家的若城民宿一房难求,收入比过去翻了几番,“明年,我家的二期民宿又要开张了,这样的好日子,过去都不敢想!”
像陈益青家一样,钱家渡村临水人家的房子出新改造后,都成了“抢手货”,不但村里的年轻人回来了,国资平台和社会企业也租起民房开办民宿,利用湖熟特产办起“全鸭宴”。为带领村民共同致富,钱家渡所在的和平社区盘活周边闲置土地,让村民坐在家里也能“收租金”。村里还成立农村合作社,为当地百姓提供就业岗位。如今,钱家渡村人均年收入由2016年的1.7万元提升至3万多元,从经济薄弱的小乡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江苏,自古是诗情画意之地。
鱼米之乡、富庶之地,人杰地灵、钟灵毓秀。江苏,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5.8%的人口,创造了10.2%的经济总量,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占有重要位置。
经济发展走在前列的江苏,也较早地遭遇生态环境问题困扰。6年来,江苏把“环境美”作为矢志前行的核心追求,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高水平发展的核心战略,把生态优先举措化作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铿锵行动,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江苏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为主阵地,全面向污染宣战,攻最难的问题、啃最硬的“骨头”,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解决一批影响环境质量的明显问题,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性好转。
从制度之手出硬招到市场之手出实招,从产业之转到环境之变,江苏同心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强信心、暖人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鲜明导向,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空前的决心和力度全面向污染宣战,推进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综合改革,全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咬定青山不放松,让“鱼米之乡”的“蘇”字有了绿意盎然的底色。太湖“吉祥三宝”重现,连云港灌河口四鳃鲈鱼和伪虎鲸“结对”洄游,长江江苏段江豚戏水,身边的龙须沟变身景观河,蓝天白云的日子变多……碧波荡漾、青山朗润,老街雨巷、丝竹悠扬,10万平方公里的鱼米之乡,正在展现“最靓颜值”!
2015年9月 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快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建议》,提出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
2016年2月 省委省政府召开生态文明建设大会,提出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力争绿色发展成为鲜明优势。
2017年12月 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包括“生态环境高质量”在内的“六个高质量”发展目标,提出下大力气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2017年底 我省宣布全面建立河长制,并率先将河长制纳入地方法规,在全国率先交出“每条河流都有河长”的答卷。
2018年8月 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建议》,建立“1+3+7”攻坚作战体系。
2019年3月 我省成为全国唯一的部省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
2019年底 我省率先建立以南京环境资源法庭为核心、9个生态功能区法庭为依托的“9+1”环境资源审判体系,形成生态文明司法保护“江苏方案”。
2020年8月 我省出台《关于深入推动美丽江苏建设的意见》,到2025年,美丽江苏建设的空间布局、发展路径、动力机制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城乡人居品质明显提升,文明和谐程度进一步提升,争创美丽中国建设示范省份。
2020年10月 长江干流及保护区7392艘渔船、14887名渔民全部退捕上岸,江苏完成长江干流及保护区退捕任务。
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幅度较大。2019年,全省PM2.5年均浓度为43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21.8%。
国考断面水质明显好转。2019年,104个国考断面优Ⅲ类断面比例达到78.8%,较“十二五”末提高17.3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断面,劣Ⅴ比例较“十二五”末降低3.8个百分点。
长江江苏段入江支流水质持续改善。2019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91.1%,无劣Ⅴ类水质断面,且无Ⅴ类水质断面;与2016年相比,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34.3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11.4个百分点。
创成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泗洪、贾汪、溧阳、盐城盐都区建成全国“两山”理念实践创新基地,南京溧水、无锡锡山、苏州昆山等22个地区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数量居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