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姑娘到鲤鱼村参与“八月八”苗族风情节。(材料图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唐波 摄
“楼纳”原为布依族寨子,布依族言语意为“美丽的田坝”。
“鲤鱼”原为苗族寨子,因环绕村庄的小河中多见鲤鱼而得名。
黔西南州这两个相距约70公里的少数民族寨子互结“干亲”,你呼我应,你唱我和,以观念之变激活村庄之变,一起书写着民族地区村庄全面复兴实践。
年终岁末,张明文再次来到楼纳村委办公楼旁的积分超市,交换洗衣液、牙膏等生活用品。作为“最美院子”示范户,能为村里新年代文明实践起到带头作用,他很快乐。
涉农“一站式”服务便当大众,积分鼓励争当“五好”乡民,村规民约“约”出文明乡风……在村里行走,随处可见革新与传统彼此磕碰后带来的可喜改动。
“只需是大众关怀的,小事便是大事。”说起服务观念之变,楼纳村党总支书记陈再安总结了一套“四看三有三骂”办法:“四看”用于监督党员干部,看组织生活会到不到、为大众办现实不实、示范带头做不做、攻坚克难上不上;“三有”用于要求党员干部“心中有党,做政治坚决的明白人;心中有民,做服务大众的贴心人;心中有责,做致富创业的带头人”;“三骂”用于查验作业成效,“大众不骂爹骂娘骂干部,就阐明咱们的作业做对了。”陈再安说,改变了服务方法今后,支部凝聚力更强了,大众参与管理愈加积极了,开展干劲更足了。
曩昔,鲤鱼村两条河流只需涨水,庄稼就要被淹。“淹三年,旱三年,不旱不涝又三年。”年逾古稀的乡民梁正英一提起“望天吃饭”就摇头。前几年,村里先后投入1.2亿元对大田河和鲤鱼小河进行整治提高,建成鲤鱼滨河生态公园和鲤鱼小河参观步道,河边还种了许多花草;寨子内给排水、污水处理管网也配套建成投入到正常的运用中,并引入企业担任环卫保洁。河水再也不会吞没庄稼,景色还比曩昔美观,梁正英没事就去逛逛逛逛,“就像住在公园里,自己觉得美观,游客也说美观。”
村庄变“美观”,大众保护乡风文明的自觉性也提高了。梁正英说,各民族调和同处,“我们的心都用在开展上了”。
楼纳开秧节活动。(材料图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朝富 摄
每天,乡民王尚灿和乡亲们把一盆盆含苞待放的兰花搬上车,望着一车又一车兰花载着楼纳乡民的夸姣期盼奔向全国各地。王尚灿说,曾经大都大众只会种水稻和玉米,一年的收入只管饱。土地流通给公司今后,有务工薪酬、有租金,还能解放青壮年劳动力去挣“外快”“两个月就能挣到曾经一年的收入,你说高不快乐。”
土地是农人的命根子,曩昔改动观念推进工业转型费了不少劲。现在,大众都知道要让土地增值有必要想办法,“不靠蛮力靠才智”,逐步向“技能型”“才智型”农人改变。
楼纳村“养猪第一人”陈俊荣2010年开端生猪饲养,坚持学习科学防疫和饲养,从5头母猪开端繁育,到现在1800多头生猪,从未感染过猪瘟;乡民黄廷艳2021年开办农家乐失利后调整方向种韭菜,学会了机械管护、科学栽培,现在不但在本村种了200余亩韭菜,还流通邻村绿荫村300亩土地扩展栽培,并在近邻马别社区建立起分拣中心。
鲤鱼村充沛的使用水资源,引入贵州苗西南饮品有限公司开发出产桶装水,梁从敏等50多位乡民“洗手进企”成为车间熟练工人安稳增收;乡民杨元美和吴定珍自学技能开展蚕桑饲养、民族刺绣,归纳年收入超越30万元,并带动村里出现8家养蚕大户、栽培桑树500亩、归纳产量打破300万元。
除了充沛的使用土地资源开展精品生果、花卉、特征蔬菜、桑蚕和牛羊饲养外,两个村的大众还各自想办法拓展增收途径。楼纳乡民正在兴修民宿,不少青壮年劳动力组成劳务队在周边城市和集镇务工创业,完成“家家有楼房,户户有轿车”,每天驾着小车往复成为一道亮丽景色线;鲤鱼乡民正瞄准日益兴隆的村庄旅行开办村庄特征菜馆、民族刺绣坊,30多名年青党员致富能人、返乡创业青年成为激活村庄全面复兴的“生机因子”,全村4980人悉数到达小康水平,人均收入已打破18100元。
“联手二胡参斗极,交手唢呐颂楼纳。”源于唐代的布依族“联手二胡”“交手唢呐”,是楼纳村布依族大众共同的文明技艺。
“坝上飞歌舞板凳,指尖鲤鱼跃龙门。”苗族飞歌、板凳舞、刺绣,是鲤鱼村苗族大众代代传承的文明瑰宝。
“楼纳有活动,鲤鱼大众吹着芦笙舞着板凳赶曩昔;鲤鱼有节日,楼纳吹着唢呐拉着二胡赶拢来。”说起两个村的文明交流互动,鲤鱼村党委书记田锦华喜形于色。他介绍说,随着水、路、电、网、讯等根底设施的逐步齐备,开展村庄旅行的根底也在不断夯实。楼纳村建起了村史馆,鲤鱼村建起了鲤鱼乐土,两个村充沛发掘和宏扬历史背景和文明、民族文明、农耕文明等,不少文明现象还走出山外,走上更大的舞台。
文明自傲的力气不断充盈着鲤鱼、楼纳两个村的村庄旅行内在,游客日增,收入渐涨,村庄全面复兴迈出坚实脚步。
“春天在楼纳‘开秧’节上体会插秧之乐,秋天到鲤鱼参与‘八月八’风情节欢庆丰盈。在鲤鱼来一团新打的糍粑,到楼纳去喝一口新酿的米酒,一年四季都有活动。”从香港来的王宝华先生已在楼纳侨居两年有余,走过全国大部分当地的他,最终看上了黔西南这片宝地,并预备在这里出资兴业、康养歇息。
年代的激流推进着村庄剧变。青山环村廓,绿水绕田畴;飞梭织秀丽,推窗揽乡愁。这样宜居宜业的和美村庄新图景,正在楼纳、鲤鱼两个村庄缓缓打开。(记者 陈俎宇 段源兴 支太檾)